脉络洞察 | medomino

药企市场部办学术会议,怎么筛选合适的讲者(HCP)?

HCP360
LUY 2025-11-03

摘要:

筛选学术会议讲者需先明确会议定位与药企诉求,按专业资质、内容契合度、表达与配合度等核心维度筛选并适配不同会议类型,可借脉络洞察精准推荐、提升效率。


一、先锚定 “找人” 的底层依据:让需求先于人选

筛选前必须明确两个核心问题,避免盲目 “撒网找专家”,导致讲者与会议目标脱节:

会议定位与主题:是全国性疾病高峰论坛(需行业权威定调)、区域临床实操交流会(需接地气的实战派),还是产品真实世界数据解读会(需研究型专家)?主题需精准到细分领域 —— 比如同为肿瘤领域,肺癌与乳腺癌的讲者不可通用;同为心血管领域,高血压与心衰的临床经验侧重也截然不同。

药企核心诉求:是传递疾病诊疗新进展(侧重学术引领性)、解决基层医生用药痛点(侧重实操指导性),还是验证产品临床价值(侧重数据可信度)?诉求直接决定讲者的 “内容属性”,比如推真实世界数据时,需优先找有相关用药病例积累的医生,而非单纯的学术带头人。

二、筛选讲者的 4 个核心维度(按优先级排序)

围绕 “匹配度” 层层筛选,确保讲者 “能讲对、讲有用、讲得好、没风险”:

1. 专业资质:筑牢可信度基础

这是筛选的 “入门门槛”,直接决定听众对内容的认可程度。

学术身份硬指标:优先选择三甲医院相关科室主任 / 副主任、国家级 / 省级学会(如中华医学会、CSCO)分会委员及以上职称的专家;若会议涉及前沿研究,可叠加 “海外深造经历”“权威期刊(如《柳叶刀》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)发表论文” 等标签。

临床 / 研究经验匹配:若会议聚焦临床实操(如手术技巧、病例分析),需核查讲者的临床数据 —— 比如年门诊量、手术量或疑难病例处理量;若涉及数据解读(如临床试验结果、真实世界研究报告),则必须选择参与过相关研究(尤其是药企产品 III 期 / IV 期试验)的 PI(主要研究者)或研究负责人。

内部分级参考:头部药企通常会建立讲者库,按 “学术影响力、临床优势、发言能力” 等维度将讲者分级(如核心讲者、区域讲者、潜力讲者),筛选时可直接对接库内符合级别的人选,减少重复核验成本。

2. 内容契合度:确保与会议目标同频

讲者的研究方向、观点需与会议主题深度绑定,避免 “为请专家而请专家”。

提前锁定内容框架:初步沟通时需明确讲者拟分享的核心板块,确认是否覆盖会议关键议题 —— 比如产品适应症对应的临床场景、与竞品的差异化优势等;若讲者过往观点与会议核心诉求冲突(如公开质疑过产品疗效),即使资质再高也需排除。

偏好有实践基础的讲者:优先选择对药企产品有实际使用经验或正面认知的 HCP,比如在公开会议中引用过产品数据的医生,但需明确 “学术中立” 原则,禁止要求讲者过度植入产品宣传。

主席与讲者的搭配逻辑:若会议设主席,需确保主席学术地位略高于讲者,且两者无学术观点冲突、人际关系良好 —— 比如区域会议可请本地学科带头人任主席,外地顶尖专家任讲者,形成 “权威把控 + 内容输出” 的组合。

3. 表达与配合度:决定会议传播效果

专业能力强不等于 “会讲课”,讲者的表达力和配合度直接影响听众体验。

演讲口碑核查:通过同行推荐、回看过往会议录像,判断讲者是否 “逻辑清晰、语言通俗、互动性强”—— 避免选择 “照本宣科” 或 “内容晦涩” 的专家;若会议面向基层医生,需额外关注讲者是否擅长 “将复杂理论转化为实操方法”。

本地与外地搭配:邀请多名讲者时,建议 “1 名本地专家 + 1 名外地专家” 的组合 —— 本地专家更懂区域临床痛点,外地专家带来前沿视角,能提升互动氛围。

三、不同类型会议的筛选侧重

根据会议规模与目标调整筛选逻辑,实现 “精准匹配”:

全国性高峰论坛:核心诉求是 “树立学术权威”,需邀请行业顶尖专家 —— 如院士、学会主委、国际知名研究者,侧重其 “学术影响力和前瞻性观点”;可搭配 1-2 名跨领域专家(如临床 + 流行病学),丰富内容维度。

区域临床交流会:核心诉求是 “传递实操经验”,以 “本地三甲医院学科带头人 + 基层资深医生” 为主 —— 本地专家负责把控区域诊疗痛点,基层医生分享一线用药案例;若当地专家存在矛盾,可邀请异地有影响力的专家任联合主席协调。

产品数据解读会:核心诉求是 “强化数据可信度”,必须以 “参与过产品试验的 PI + 真实世界研究负责人” 为核心讲者;可补充 1 名第三方专家(如高校研究员)进行中立点评,提升内容公信力。

四、实操补充:提升筛选效率的 3 个技巧

拓宽人选渠道:除了内部讲者库,还可通过 “学会推荐、销售团队反馈(掌握医生偏好)、学术会议数据库(如脉络洞察的 HCP 库)” 获取人选,同时参考竞品会议的讲者名单反向筛选。

建立备用方案:核心讲者需准备 1-2 名备选人选,避免因 “临时无法参会” 导致会议被动;备选人选的资质、内容契合度需与主选讲者基本一致。

会后复盘沉淀:每次会议后记录讲者的 “口碑反馈、配合度、内容效果”,更新至内部讲者库,为后续筛选提供参考 —— 比如对 “互动性强、内容落地” 的讲者标记为 “优先邀请对象”。

您可以找脉络洞察帮忙解决,脉络洞察拥有全国400万HCP的数据库,提供全方位的客户(HCP)画像数据、深度洞察及持续追踪,帮助企业“找对人”,“说对话”,根据会议传播对象和目的,自动化推荐合适的讲者及参会人员,智能生成邀约话术建议,提高会议质量度和参与度,高效筹办活动,大幅提高效率,精准资源分配。

更多精彩文章

了解更多
演示
企微

扫描添加企业微信

企微二维码
邮箱

合作邮箱请发送至

service@medomin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