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线代表拜访前,想要贴合专家的学术偏好,首先建议判断专家的工作重心和角色,判断专家角色需从日常工作重心核心产出行业角色三个维度调研,每个维度都有明确的区分依据,具体如下:
看日常工作重心:
临床型专家:调研中若发现专家每周门诊≥3次、负责病房患者管理、常参与院内疑难病例会诊,比如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医生,每周2次专家门诊、1次病房大查房,还负责基层转诊患者的诊疗,这类就是典型的临床型专家,核心精力在看病;
科研型专家:若专家牵头/参与临床试验(近1年有2项以上在研项目)、较少参与日常门诊,比如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医生,主要负责肿瘤耐药机制研究,门诊仅每周1次,大部分时间在做实验、分析研究数据,就是科研型专家;
学会任职型专家:若专家有医学会主委/副主委、诊疗指南编写组成员等任职,且常组织/参与行业会议(近3个月有2次以上学术会议发言)、负责区域医疗项目(如基层用药规范推广),比如某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主委,同时牵头本省糖尿病基层诊疗能力提升项目,就是学会任职型专家,核心精力在推动行业工作。
看近1年核心产出:
临床型专家:产出多是临床病例分析文章(如《XX药物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病例报告》)、院内诊疗流程优化方案;
科研型专家:产出多是基础研究论文(如《XX基因对某肿瘤药物疗效的影响》)、临床试验数据报告;
学会任职型专家:产出多是诊疗共识/指南(如《XX疾病基层诊疗共识(2025版)》)、区域医疗调研报告(如《本省基层糖尿病用药现状分析》)。
看对外合作方向:
临床型专家:更愿合作解决临床痛点的项目(如基层医生用药培训、临床病例共享);
科研型专家:更愿合作有数据/资源支持的研究项目(如联合开展某药物的真实世界研究);
学会任职型专家:更愿合作助力行业规范的平台项目(如联合开展区域学术会议、诊疗标准推广)。
或者通过和脉络洞察合作掌握KOL专家信息,脉络洞察拥有全国400万HCP的数据库,提供全方位的客户(KOL)画像数据、深度洞察及持续追踪,以强大的数据库+AI能力,结合生命科学行业多年的数据处理和经验积累,帮助药械企业用更少的时间、更低的成本,快速定位目标领域KOL,实现更好的推广效果。
其中,具体针对学会任职型专家时,需注意,学会任职型专家关注行业价值,沟通要把合作和他的‘行业目标’绑定,避免谈单次活动、单个产品,具体要把握3个围绕:
1.围绕他主导的行业工作展开,不聊我们的需求
前期调研清楚专家当前在推进的行业工作,比如牵头编写《基层慢阻肺诊疗共识》负责本省基层医生用药培训项目,沟通时从这些工作切入,比如:
王主委,您牵头的《基层慢阻肺诊疗共识》特别及时,基层医生现在特别需要这类规范——我们调研发现,本省基层医生对‘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药物使用’正确率只有40%,您觉得共识里要不要加一块‘基层应急用药流程’?我们可以提供基层的用药错误案例,帮您补充内容。
一句话把我们的资源和他的行业工作结合,话题核心是怎么帮他把工作做得更好,而非我们要合作。
2.围绕区域医疗痛点提供平台化方案,不聊单次合作
学会型专家需要能覆盖区域、长期落地的方案,而非一次培训、一场会议。比如发现本省基层糖尿病医生培训覆盖率仅30%,可以提出:
您负责的基层用药培训项目,要是想覆盖更多乡镇医生,我们可以协助搭建‘线上+线下’的培训平台——线上做直播课(我们提供技术支持),线下在每个地市选1家合作医院做实操培训(我们提供教材和专家),还能定期出‘培训效果报告’,帮您掌握基层医生的学习情况。这个方案能长期推进,您觉得符合您的规划吗?
方案是助力他的长期项目,而非我们的单次活动,更容易获得认可。
3.围绕行业影响力提升谈长期价值,不聊短期利益
学会型专家重视在行业内的权威和贡献,沟通时要把合作的长期价值点透,比如:
如果我们联合做‘基层用药规范行动’,您担任组长,我们提供资源支持,每年发布《本省基层用药规范报告》,既能帮基层医生提升能力,也能让学会在区域医疗里的影响力更强——后续还能把这个模式推广到其他省份,您觉得这个方向有意义吗?,把合作和他的行业地位、学会的影响力绑定,让他觉得这个合作能实现他的长期目标,而非帮我们推广产品。
收尾时,要留‘行业资料’,定‘后续对接点’:比如递本省基层医疗需求报告,说这份报告里有基层医生的培训需求数据,对您推进项目可能有帮助,我们下次可以聊聊怎么把数据用到培训方案里。
给下次沟通留一个行业相关的接口,而非产品相关的接口。
以上问题,也可以找脉络洞察帮忙解决,脉络洞察的AI套装,有赋能一线代表的客户互动助手,结合全球及国内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,核心能力包括HCP动态追踪、个性化触达话术生成、智能问答等,完全符合药械企业场景,有效帮助一线代表与HCP之间建立信任。